有些書我個人將它歸類為「一輩子至少要讀過一遍的書」。姑且不論它也許亮閃

的文學地位與價值,它許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或能洗滌我們的心靈;也許因此

使我們重新衡量生命的輕重、人生的價值;或者它純粹只是闡述一件事實、揭露

世界某個黑暗、陰冷的角落…等等。有些書讀完後,只有一個想法:希望所有

有閱讀能力的人,都能讀它一遍,不是尋求認同;不要一點憐憫或感動,也不期望

能感同身受,只是想激起每個人的思考,通透深刻地思索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

 

《酥油》是部以上兩者兼具的自傳體小說。作者江覺遲將自己前往藏區從事孤兒

教育工作五年來,記下六十萬字的日記整理成小說。此工作緣起於有一回到西藏

旅行,在參觀喇嘛寺廟時,一位喇嘛告訴她,藏區高原經洪水、泥石流、雪崩等

大自然災害後,留下很多孤兒,他們沒有家也上不了學校。喇嘛的寺廟想辦學校,

但是沒有老師。江覺遲從此踏上與外界隔絕的原始深山草原……

 

2005年,一個漢族女孩,從內地坐三天火車,然後換乘汽車,再坐拖拉機,再坐

摩托車,而後騎兩天的馬,最後再步行大半天,翻山越嶺才總算來到麥麥草原。

不懂藏文、連一句藏語都不會說。跟著牧民住在以草地為床的帳篷裡,蓬裡的

乾草地給小犛牛睡,潮濕的牛糞地給人睡。蓬外下大雨時,蓬內下小雨,睡覺撐

著傘,時不時還得提防大狗仇視陌生人的兇猛暴行。糌粑的口味不是漢人能下嚥的,

確是藏人的主食,長期缺乏蔬菜水果,乾燥缺油的食物,引起便秘出血。

衛生方面更是數個月沒能洗一次澡。

冰天雪地裡,爬山涉水、穿越叢林,尋找遭遺棄的孤兒或貧困家庭的孩子。送至

殘破如廢墟的土砌碉樓,這是孩子們的學校,也是他們的家。然而,唯一的老師,

五年來的飲食不適應,導致胃疾吐血,高海拔反應造成心臟擴張嚴重,貧血和

仰賴安眠藥入睡,身體終是沒能扛住高原的嚴酷,但這個家如何能沒有老師……

 

雖然是一部紀實性小說,作者形雲流水的筆觸,以藏族特有的語調呈現,讀來

極富節奏性,其中多處穿插的高歌小調,彷如一首首優美動人的小詩。字裡行間

更難掩深情感人的觸動,讀著讀著不禁教人紅了眼眶。

書中透過主人公梅朵上草原後的點滴敘述,不僅讓讀者充分了解藏區的特殊

民情風俗,以及藏傳佛教在藏人心中無與倫比的神聖地位,同時也將當地貧窮惡劣

的環境據實呈現。牧民聽天由命毫無科學觀念的思維,即便天災人禍,既無力抵抗

也不求改善,為神靈的奉獻遠遠超出對孩子的前途考量,孤兒、流浪兒的遭遇,

直教人心疼又不忍,讀來不時想起《少年小樹之歌》,心再度揪成一團。

書中更有段蕩氣迴腸的純純愛情,隱隱溫馨地貫穿整個故事,這又是藏人絕無僅有

的特殊情愛,不僅令人感動也格外讓人心痛。

 

藏區的孤兒教育工作,是一條無止境的長路,就像世界上有許多角落,也正有人

默默地為看不見的未來付出,那不是有勇氣夠堅持就能一路走下去,它需要一顆

滿滿的愛心來推動夢想;要拿強烈的信念來支撐意志力,然而,過程卻是難以言喻

的孤獨,正如書中梅朵說的:最大的孤獨,是你的熱情掉進周圍的寂寞世界,

你說什麼,你唱什麼,你吶喊什麼,你即使自尋短見,都是你一個人。

大地無動於衷。這樣的境地叫我心力交瘁。我捂著臉哭起來。不知道究竟

要用什麼方式才能發洩我的孤獨,緩解我的疲憊。

我總覺得,讀別人嘔心瀝血的付出,所得到的感動是廉價且羞愧的。江覺遲能做的,

我們也能做,只是她做到了,我們做不到。她點燃了五年的酥油燈,我們能否也

點燃自己的心燈,當世界亮了起來,就能看見孩子們眼裡的光。

闔上書,我忍不住哼起多年前搖滾團體White Lion唱過的一首歌:

When The Children Cry﹒最後一段歌詞正呼應我現在的心情~

 

When the children cry
Let them know we tried
When the children fight
Let them know it ain't right
When the children pray
Let them know the way
Cause when the children sing
Then the new world begins

 

2010081219180164797[1].jpg 

  

 http://blog.roodo.com/book100/archives/14229239.html

感謝時報出版社與博客來網路書店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