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大部頭書,常令人卻步。幾年前買的《歷史學家》仍全新立在書櫃裡,如今

作者再出新作,一樣驚人的篇幅,但我下定決心連簡介都不讀,就從這本書開始

認識伊麗莎白.柯斯托娃。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書一頁一頁讀來,硬是教人停不

下來。故事雖以一名現代畫家在國家畫廊持刀攻擊一幅畫為引子,然而十九世紀

印象派畫家的藝術史確形成整個故事的框架。

說來巧合,書中多次提及的畫家,正是今年七月我在北美館觀賞的「費城美術館

經典展」中(目前仍展出中),有精彩展出的畫家。更巧的是,當時看完畫展

買了不少周邊商品,隨手拿來夾書的一張竇加的《芭蕾舞課》書籤,正是書中畫家

有段時間相當著迷的竇加一系列芭蕾舞孃的畫作之一。處處驚喜的累積,讓我整個

沉醉於書中跨越兩個世紀的悽美愛情故事,與十九世紀印象派畫作中光與影的絕美

融洽裡。

 

故事以美國華府為背景──精神科醫師安德魯.馬洛是個業餘畫家,因對於他的新病人

──知名畫家羅伯特.奧利佛──在企圖攻擊一幅十九世紀印象派畫作《蕾妲》,

被捕住進療養院後,始終不願開口說話而深感困惑。基於自己對藝術的熱愛,更好奇於

一位畫家何以想毀損一幅畫。馬洛醫師從羅伯特最親密的家人開始著手訪視,從他的

前妻凱特口中得知,羅伯特在創作與教學的生涯裡,生命中出現一名神秘女子,因而所有

創作皆以這名女子為主題,不僅為之迷戀甚且已達瘋狂狀態,也因此夫妻兩人的中心思想

難以聚焦,終導至離婚收場。

羅伯特的前女友瑪麗,從崇拜偶像的迷思中覺醒,全力配合馬洛醫師,找出讓羅伯特深陷

其中無可自拔的女子。然而,令人瞠目的竟是這名女子來自十九世紀的法國……。

 

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頂著藝術碩士學位,結合藝術史與真實畫家背景,藉由多幅名畫

的穿針引線,編織出一則畫家於其創作過程及背後的故事。透過文字欣賞名畫,足以考驗

作者的文學功力。然而,每每讀到書中描述一幅十九世紀印象派的畫作時,我仍彷彿站在

北美館的名畫前,凝神注視著畫家透過微妙的色彩所傳達的真情,讓人內心悸動不已。

除了文句的畫面張力,作者對於書中角色的情感描繪,也相當令人讚嘆。羅伯特對心中的

繆思女神的愛慕,已然偏執瘋狂;瑪麗對羅伯特的愛,卻構築在自己為他塑造的完美形象

裡;凱特茫然無力的奉獻,幾乎掏空她的心;十九世紀那段掙扎於世俗禮教與倫理道德的

愛情,更是浪漫悽迷。然而,最教我印象深刻的,確是書中的每一段親情,無論是凱特與

母親或馬洛醫師與父親之間的情感,皆令人為之動容。

 

一部集結藝術、人文、倫理、愛情與親情的小說。書中形文雖平鋪直述,卻以多條軸線同時

交叉進行。將故事的神秘氛圍,營造在呼之欲出與若隱若現的臨界點,讓讀者也許比故事

主人公多了一點線索,可未必能早一步了解事情真相。即便我們心中也許能猜出個八、九分

,卻沒想到所有的伏筆,都早早出現在書中介紹的畫作裡,故事的楔子與尾聲的結合,

不僅是小說的關鍵,更為故事畫下最完美的句點,也最教人回味再三。

 

 

感謝大塊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此文同時發表於:http://tw.myblog.yahoo.com/young570611/article?mid=7743&prev=7775&next=77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