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閱讀選書上的嚴重偏食,日本文學的接觸相當有限。許是日本驚悚、鬼魅

的電影太頻繁,尤其推理小說早讓我根深柢固地認為,其過於赤裸裸的血腥與

極端的變態,口味之鹹重並不適合膽小的我。因此多年來讀過的日本推理小說

屈指可數。可說來巧合,前不久才經格友Camille強力推薦,至今尚未得空展讀的

膾炙人口小說《告白》,正是湊佳苗寫於《贖罪》之前的得獎作品,想來我確實

有緣換換口味。

 

果然有別於以往讀過的推理小說,此書由全知的作者透過事件關係人,一一細分給予

每人一點訊息,再由讀者拼湊出誰犯了「罪」,誰又該「贖罪」?

十五年前,英未里的父親因工作關係,一家三口從東京搬來這全國空氣最乾淨的小鄉鎮。

那年暑假正逢盂蘭盆節前夕,英未里與四個同學來到校園玩排球。一個身著工作服的

男人,因修理游泳池更衣室的換氣扇,以需要人手幫忙為由,選中最漂亮的英未里,

要其餘四人留在原地,待會兒工作結束請大家吃冰淇淋。眼看天快黑了,等不到人的

四個小女孩穿過操場來到泳池更衣室,赫然看見英未里遭性侵後陳屍在更衣室的地板

上……。即便四人詳盡說明案發前後的經過,卻沒人能說出兇手的長相。

三年後,英未里的父母要搬回東京前夕,她母親麻子邀請當時讀國一的四個女孩到家中,

歇斯底里地怪罪她們害死自己的女兒,在追捕時效前,若找不出兇手,一定會回來找

她們報復……。

 

十二年間,四個女孩背負著沉重的道義責任成長,她們牢牢地記住麻子失去理智的一頓

痛斥。故事即以四人在追溯期即將結束的前夕,各個發生悲劇後對麻子的告白,細述

案發當天的事故現場與多年來深藏內心不為人知的秘密。麻子的一番話,無論是發洩或

情緒失控,對女孩們而言,無論是詛咒或良心譴責,最後以麻子的補償為結尾,總算是個

交代,但其實於事無補。

 

作者湊佳苗以五個人的自白,從不同的角度與觀感來講述同一件事,竟有意想不到的差異。

文中對人性的細微觀察與內心的深刻描繪,透過平鋪直述的口語表達,彷彿當事人將讀者

視為傾訴的對象,讀來格外令人心痛。故事中每個人的遭遇都足以登上社會頭條新聞,

其震撼與驚悚真實地教人不寒而慄。書中主題涉獵廣泛,除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親子間的情感維繫、童年對一個人的人格發展以及長大後的人際關係與社會價值觀的評定

等等,都是相當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一個「犯罪」與「贖罪」的故事。言語的恐嚇構不構成犯罪?年幼無知的疏失需不需要

付出贖罪代價?一個富家女的自私、驕縱、自我中心,所引發身邊悲劇不斷,是否罪該萬死?

四個幼小心靈重創後,人格扭曲發展至嚴重行為偏差,所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該由誰來贖罪?

天底下豈有可贖回的罪?

 

 

 

感謝皇冠出版社提供試讀機會

此文同時發表於: http://tw.myblog.yahoo.com/young570611/article?mid=7826&prev=7852&next=78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